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日产 讴歌 福特 极氪 林肯 阿尔法 保时捷 奔腾 长城 东风 哈弗 Jeep 捷途 岚图 理想 兰博基尼 名爵 马自达 玛莎拉蒂 欧拉 奇瑞 smart 沙龙 坦克 特斯拉 蔚来 沃尔沃 小鹏 雪佛兰 高合 奥迪 丰田 本田 雷克萨斯 英菲尼迪 捷达 捷豹路虎 阿斯顿 马丁 罗密欧 标致 宾利 长安 法拉利 红旗 几何 凯迪拉克 领克 劳斯莱斯 路特斯 MINI 迈凯伦 哪吒 起亚 荣威 三菱 斯巴鲁 腾势 魏牌 五菱 现代 雪铁龙 宝骏 大众 宝马 比亚迪

从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小角色“到“主导者”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昨天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小角色”到“主导者”,中国汽车业十年逆袭录
北京街头,一辆崭新的比亚迪汉驶过,车主是一名刚从德系车转投国产阵营的工程师;上海港,数千辆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正装船运往欧洲;深圳工厂里,机器人手臂高效装配着电池包与智能座舱——这些看似独立的画面,共同拼凑出中国汽车工业十年蜕变的图景。

“我不愿意等到70岁再选,想40-50岁解决接班人的问题。”2019年,通威集团创始人刘汉元在卸任上市公司董事长时这样说。这句话仿佛中国产业升级的一个隐喻——不等待、不依赖,主动换帅、换轨、换思路。

短短几年间,这种主动求变的精神在中国汽车行业结出硕果:中国汽车制造商从全球最大市场的“小角色”迅速崛起为“主导者”。

01 市场格局之变:从外资主导到自主品牌崛起
外国汽车制造商曾占据中国新车市场67%的份额。在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中国本土品牌虽有所斩获,但直到2019年,外国公司仍占据62%的市场份额。

然而,形势迅速逆转,短短几年间,中国汽车制造商便占据了主导地位。

如今,中国销售的新车中,有三分之二来自本土品牌。这一数据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正式从“外资主导”进入“自主引领”的新阶段。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分公司的营业利润变化印证了这一转变:从2006年的约1.43亿美元猛增至2011年的近34亿美元。

2014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汽车销量达到368万辆的峰值,当年大众销量是比亚迪预估销量的八倍有余。

而十年后的今天,比亚迪在华销量已攀升至384万辆,比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销量多出90多万辆。

02 结构性突破:新能源与智能化双轮驱动
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非单一优势所致,而是在新能源与智能化领域实现了双重突破。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总销量达1565.3万辆,同比增长11.4%,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44.3%,同比激增40.3%。

这一数据印证了以旧换新政策与技术创新共振的爆发力。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2020年的5.4%跃升至2025年的40.9%,实现了近8倍的增长。

更值得注意的是,30-50万元价格带的自主品牌产品已形成规模市场,理想、极氪等品牌在豪华细分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智能化方面,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新车占比已达62.1%。中国品牌不再跟随西方技术路线,而是开始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领域制定标准。

03 出口战略转型:从规模输出到价值输出
中国汽车出口的蜕变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实现了从“产品贸易”到“价值输出”的质变。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暴涨75.2%。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市场最强劲的增长极。

五年间,中国汽车出口量增长5.8倍,2025年预计突破700万辆。这种增长已从单纯的产品贸易转向技术输出与生态构建:

跨国车企与本土企业形成技术反向授权的新格局

华为鸿蒙系统深度融入宝马产品体系

小鹏与大众的联合开发车型计划2026年上市

同时,海外建厂与本地化研发网络的构建,推动中国汽车品牌在技术标准、服务体系层面实现全球化布局。

以比亚迪为例,其通过自建船队降低海运成本,在泰国建设年产能15万辆的工厂覆盖东南亚,在匈牙利设立基地辐射欧盟,以本地化生产规避37%的关税壁垒。

04 产业政策:前瞻布局与有效市场结合
中国将汽车产业视为战略重点,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不仅支持本土汽车企业在国内发展,同时也不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汽车工业也开始逐步开放。政府放松了对汽车工业的控制,允许汽车厂商自主生产和销售汽车。

同时也引进外资,允许外国汽车公司在中国投资设立合资企业。

2009年,中国加大力度支持国内企业制造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

2024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车企到市场,一场以“政策驱动+市场创新”为核心的汽车消费升级战全面打响。

以旧换新补贴、地方购车优惠、车企让利促销三重利好叠加,二手车流通体系改革加速推进,汽车市场正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与增量并重”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研究技术发展和中国汽车产业的乌莎•哈利博士指出,非中国汽车制造商之所以失去优势,是因为中国将汽车和配套产业视为战略重点。

05 企业路径:奇瑞的深蹲与比亚迪的跃起
在中国汽车企业全球化的过程中,奇瑞和比亚迪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成功路径。

奇瑞作为传统龙头,选择深蹲蓄力。2025年上半年,奇瑞以54.49万辆的出口量守住厂商第一宝座,但战略内核已悄然蜕变。

在战略上,其选择多品牌协同防御,依托捷途、星途等子品牌对冲主品牌在俄罗斯的不利形势。

捷途旅行者凭借方盒子设计横扫中东,上半年出口3.52万辆,占该车型总销量49%,成为阿联酋市场最畅销中国SUV。

除了产品战略,本地化生产破壁也是重要一环——奇瑞在西班牙建立CKD工厂规避欧盟关税,泰国基地也投产在即,剑指东南亚新能源市场。

比亚迪则展现了技术霸主的降维打击。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实现44.31万辆出口量、118.2%的同比增速。

比亚迪的爆发式增长揭示了另一种生存逻辑:宋PLUS、海鸥等车型实现国内外同步热销,欧洲市场1-5月销量达10.5万辆,同比激增235.5%,在英国、西班牙挺进新能源前三。

比亚迪的突围印证了核心技术自主权才是终极护城河。当欧盟试图以碳关税遏制中国电动车时,比亚迪以自身强有力的产业链管理能力展现出中国车企的韧性。

06 未来挑战:全球竞争下的持续升级
中国汽车产业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多重挑战。随着欧盟碳关税、美国贸易壁垒持续加码,中国车企需要以墨西哥、阿联酋等新兴市场为跳板,实现市场多元化布局。

技术领跑而非阶段领先成为关键课题。在电驱、智驾、平台架构等方面,中国品牌的自研体系目前领先半代到一代,但这种领先并不保险。

国际友商在高端智驾、氢能、新形态产品上的追赶也不容小觑。

管理的国际化能力是中国车企面临的另一项挑战。从“出口型制造商”进化为全球化车企,组织要从本部主导走向多中心协同,这对管理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同时,品牌价值的体系化重塑也至关重要。一些中国品牌在海外仍偏高性价比技术品牌,但要进入全球第一阵营,必须拿下中高端心智。

需要更多品牌故事与文化触达。

全球汽车产业的大门并未关闭,只是门槛更高了。根据行业展望,到2027年,中国汽车市场有望实现三大突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60%,L4级自动驾驶在限定区域实现商业化运营,海外品牌技术反向授权案例数量增长3倍。

回望来路,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出海”,从燃油时代的追随者到电动智能时代的定义者——中国汽车产业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小角色”到“主导者”的身份革命。

未来,在“十五五”规划引领下,这个充满韧性的产业正通过技术创新、生态构建、标准输出三条主线,加速向全球价值链顶端攀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日产 讴歌 福特 极氪 林肯 阿尔法 保时捷 奔腾 长城 东风 哈弗 Jeep 捷途 岚图 理想 兰博基尼 名爵 马自达 玛莎拉蒂 欧拉 奇瑞 smart 沙龙 坦克 特斯拉 蔚来 沃尔沃 小鹏 雪佛兰 高合 奥迪 丰田 本田 雷克萨斯 英菲尼迪 捷达 捷豹路虎 阿斯顿·马丁 罗密欧 标致 宾利 长安 法拉利 红旗 几何 凯迪拉克 领克 劳斯莱斯 路特斯 MINI 迈凯伦 哪吒 起亚 荣威 三菱 斯巴鲁 腾势 魏牌 五菱 现代 雪铁龙 宝骏 大众 宝马 比亚迪

QQ|标签|爬虫xml|爬虫txt|新闻魔笔科技XinWen.MoBi - 海量语音新闻!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10-27 07:51 , Processed in 0.22661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