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率“破一”需求仍旺盛 前八月货币基金规模增长超万亿
低利率时代下,货币基金收益率持续下行,昔日4%至6%的高收益已成过往,却依然阻挡不了资金涌入的步伐。
“我现在只把货币基金当作现金管理工具,早就不过度关注收益了。”一位有着十年货基投资经验的投资者表示。
截至2025年10月初,市场上已有65只货币基金的七日年化收益率跌破1%,占比约17.5%。
与此同时,货币基金规模却在逆势增长——截至8月底,货基总规模达14.81万亿元,较去年年底增长约1.2万亿元。
01 收益率普遍“破1”
货币基金收益率正在全面步入“1时代”。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所有货币基金收益率均不足1.8%,收益率跌破1%的货基数量从去年底的28只增至65只。
其中,先锋现金宝货币的7日年化收益率甚至仅为0.48%。
这一数据与去年形成鲜明对比:去年年底时,市场上还有15只货币基金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在2%以上。
从场内货币ETF来看,全市场960只货币基金ETF中,年初至今收益超过1%的仅17只,占比不到2%。
02 规模逆势增长
收益率的持续下行与规模的逆势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反映了当前资产荒之下稳健投资者的两难处境。
中基协发布的数据显示,货币基金规模从今年5月开始首次突破14万亿元关口,并连续4个月维持在这一水平之上。
货币基金规模的增量同样惊人——7个月内规模新增超1万亿元。
国盛证券固收团队分析认为,二季度货币基金相对于存款收益优势抬升,推动了货基规模增速回升。
今年二季度,大行1年定存挂牌利率下降15bps至0.95%,而货币基金收益率与1年定存挂牌利率的利差由3月的34.95bps上升至6月的38.78bps。
03 货基仍具生命力
货币基金在收益率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规模增长,与其独特的优势密不可分。
德邦基金分析,随着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呈下降趋势,与货币基金收益率的差距长期处于收敛区间,投资者自然更愿意选择流动性更高的货币基金。
货币基金三大核心优势依然稳固:风险极低、流动性强、投资门槛低。
部分货币基金(如余额宝)深度嵌入消费支付场景,可直接用于线上支付,通过生活场景融合培育了庞大用户基础,进一步巩固了其规模增长态势。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吴粤宁表示,像余额宝等货币基金产品,通过深度嵌入消费支付等生活场景,实现了从单纯理财产品向“支付+理财”综合工具的转型,拓宽了用户基础。
04 货基的突围之路
面对收益率持续下行的挑战,货币基金管理人也积极寻求突围之路。
优化费率成为多数机构的共识。近期,多家基金公司下调了其货币基金的费率。
10月10日,天弘现金管家货币市场基金公告将基金的管理费年费率由0.33%调低为0.15%;银华多利宝货币市场基金宣布自10月18日起基金托管费年费率由0.10%调低至0.05%。
天弘余额宝货币基金的托管费年费率也由0.08%调低为0.07%。
除了降费外,强化现金管理定位、深化支付场景也成为货币基金维持吸引力的重要方式。
德邦基金认为,为应对规模增速放缓的挑战,货币基金可以进一步强化现金管理的定位,采取适当让利、深化支付场景等方式来维持吸引力。
05 稳健投资者的新选择
对于收益率不再诱人的货币基金,普通投资者该如何调整投资策略?
理财资金需要分层配置:对于短期闲置资金,货币基金仍是优质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对于中长期资金,可考虑转向短债基金、红利资产等收益潜力更高的产品。
短债基金成为货币基金的重要替代品。2025年以来,短债基金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稳定在2.8%-3.2%,最大回撤不足0.3%,远超货币基金收益,且流动性接近活期。
从产品端看,长城短债A和鹏华丰恒A两只产品在业绩和规模上表现亮眼。
红利资产也是稳健投资者的不错选择。中证红利指数尽管今年上半年收益率依旧维持在4.5%左右,相对于货币基金与银行定存1%的水平,红利整体收益也算中规中矩。
低利率环境可能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投资者需理性看待货币基金收益率波动,根据自身资金使用计划和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合理的资产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