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而非贬值,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多维度的经济基本面和政策逻辑支撑: 一、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形成基础支撑2025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增长7.2%,进口下降2.7%,贸易顺差规模显著扩大。这一结构性特征在6月表现尤为突出:对东盟、欧盟、非洲等非美经济体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8.3%、8.9%、36.6%,而对美出口虽受关税影响同比下降15%,但较5月-33.6%的降幅已有明显改善。贸易顺差的持续积累直接增加了外汇市场上的人民币需求,形成汇率升值的基础动力。从具体行业看,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出口保持30%以上增速,6月稀土出口量同比增长11.9%,反映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提升。这种结构性优势使得即便面临美国关税政策扰动,中国仍能通过转口贸易(如经越南出口)和开拓新兴市场维持出口韧性,6月中国至越南集装箱货运量同比飙升至68.9%,印证了这一趋势。 二、美元信用弱化与货币政策分化创造条件美联储在2025年上半年的政策转向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关键影响。受特朗普关税政策冲击,美元指数上半年累计下跌10.8%,创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差开局。这种贬值压力源于多重因素:一是美国对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加征关税破坏了美元环流体系,二是美联储在通胀压力下维持利率不变但市场预期其将在9月降息,三是美国债务上限提高后国债供给激增导致美债收益率波动。与此同时,中国央行通过"双边汇率稳健+有效汇率修复"的策略平衡内外压力。2025年1-6月,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1.6%,而CFETS人民币指数贬值6.4%,这种分化既对冲了关税对出口竞争力的冲击,又维护了外资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央行还通过暂停离岸央票发行、抽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等操作,将CNH Hibor利率维持在合理水平,抑制了套利交易对汇率的扰动。 三、资本流动格局逆转提供直接动能全球资金在2025年下半年出现显著的再配置趋势。韩国投资者年内对中国内地和香港股市的累计交易额突破54亿美元,中国成为其第二大海外投资目的地;外资上半年净增持中国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扭转了此前两年的净减持态势。这种转向背后有三大驱动因素:1. 利差动态变化:尽管1年期中美利差仍达260BP,但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预计9月降息50BP)和中国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可能降息10BP)将推动利差逐步收窄,降低套息交易吸引力。2. 资产性价比提升: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1.68%)经套保后与美债(4.0%)的利差已收敛至-2.32%,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中债的实际回报率更具竞争力。3. 政策制度优化: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扩大至更多科技型企业、企业外债管理改革等举措,为外资流入创造了更友好的制度环境。 四、政策工具箱与市场预期形成合力中国央行在汇率管理上展现出高超的政策艺术。一方面,通过每月1.4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7月净投放2000亿元,为市场提供稳定预期;另一方面,灵活运用逆周期因子调节中间价,在5月前引导人民币对美元温和上行,6月后则通过释放未结汇盘压力平抑波动。这种"以我为主、双向波动"的策略,使得人民币汇率在上半年对美元升值1.82%,对一篮子货币保持基本稳定。市场预期的转变也在强化升值逻辑。IMF将中国2025年GDP增长预期上调0.8个百分点至4.8%,显著高于美国的1.9%,这种经济基本面差异促使机构投资者调整汇率预测——高盛、摩根士丹利等预测年底人民币兑美元将升至7.0-7.1区间。此外,世界银行将高收入经济体门槛下调至人均GNI 13935美元,而中国当前人均GDP已达13445美元,人民币升值预期进一步升温。 五、风险与挑战:需警惕的潜在变量尽管升值压力占据主导,但以下因素可能影响汇率走势:1. 关税政策不确定性:美国对华关税可能在8月12日过渡期结束后从30%上调至54%,若落地将对出口和市场情绪造成冲击。2. 资本流动波动性:7月外资虽整体流入,但主动配置型外资净流出规模仍处于2025年高位,趋势性拐点尚未确立。3. 季节性购汇需求:年中企业分红购汇通常形成短期压力,可能抑制人民币升值流畅度。总体而言,当前人民币汇率正处于"韧性支撑+政策引导+预期强化"的良性循环中。在贸易顺差、美元走弱、资本流入三大核心因素驱动下,升值压力将成为下半年的主导逻辑,但需密切关注关税谈判进展、美联储政策路径等关键变量,以把握汇率波动中的结构性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