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鑫能科基金公司总经理陈珅在近期多个行业峰会上围绕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规模化发展提出系统性建言,核心聚焦于解决新能源产业痛点并推动资产数字化转型。以下是其观点的深度解析: 一、直击新能源产业两大核心痛点陈珅指出,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数据迷雾与资产固化双重挑战。具体表现为:1. 数据真实性存疑:传统能源项目存在信息不透明、数据孤岛问题,投资者难以穿透验证资产运营状况。例如光伏电站的发电量、收益流等关键数据缺乏可信上链机制,导致尽调成本高企,形成“信任赤字”。2. 资产流动性不足:新能源资产普遍具有重资产、长周期特性,传统融资模式下资产难以分割交易,投资门槛高。以分布式光伏为例,单个电站投资额通常在数百万元以上,中小投资者难以参与。RWA技术通过区块链与物联网(IoT)结合,可将资产运营数据实时上链,实现数据穿透化与资产碎片化,从而有效化解上述痛点。例如协鑫能科2024年落地的国内首单光伏RWA项目,通过智能终端采集82MW户用光伏电站的发电数据,形成不可篡改的数字通证,使投资者可通过购买代币参与项目,最低投资门槛降至万元级别。 二、规模化发展的三大实施路径针对RWA在能源领域的规模化推广,陈珅提出产业方需重点把控的三个关键环节:1. 资产标准化     推动新能源资产从物理形态向数字形态的标准化转换。例如在光伏领域,需统一设备参数、运营数据采集频率、收益分配规则等标准,确保不同项目的资产通证具有可比性和互换性。协鑫能科已联合蚂蚁数科制定《可信区块链 实体资产可信上链技术规范》,明确要求数据直接从认证的IoT设备获取,为行业树立标杆。2. 数据真实性保障     通过硬件可信+算法可信双冗余机制确保数据质量。例如协鑫能科“鑫阳光”户用光伏体系内置可信SDK的智能终端,结合区块链实现全生命周期存证,使投资者可实时查看电站发电数据及收益分配明细。在迪拜Web3峰会上,陈珅展示的光伏RWA项目案例中,数据上链准确率达99.98%,有效提升了投资者信心。3. 金融化流通设计     构建从资产确权、代币发行到二级市场交易的完整生态。协鑫能科与蚂蚁数科合作的项目中,通过“资产链+交易链+跨链桥”架构,实现了光伏资产通证在合规平台的高效流转,并探索与稳定币(如港元稳定币HKDR)的结算对接,将跨境交易成本从传统SWIFT系统的7%降至0.5%。 三、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陈珅的建言不仅是技术创新,更蕴含深远的产业战略价值:1. 融资模式革新     RWA使新能源企业融资周期从传统模式的数月缩短至数周,融资成本降低30%以上。以协鑫能科2亿元光伏RWA项目为例,其发行效率较REITs提升50%,且无需依赖传统金融机构的复杂审批流程。2. 国际化拓展窗口     香港《稳定币条例》的实施(2025年5月生效)为RWA提供了合规交易媒介,协鑫能科计划将国内成熟的光伏RWA模式复制至中东市场,推动中国新能源资产的国际化定价。3. 行业标准话语权     协鑫能科作为核心参与方推动的国内首个实体资产上链标准,已被纳入香港Web3.0标准化协会主导的全球RWA注册登记平台框架,有望成为国际能源RWA领域的“中国方案”。 四、挑战与应对尽管前景广阔,RWA规模化仍面临多重挑战:1. 监管合规风险     内地对区块链金融应用仍持谨慎态度,目前RWA项目主要通过香港等境外市场发行。陈珅在圆桌对话中强调,产业方需严格遵循“相同业务、相同风险、相同规则”原则,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确保合规。2. 技术成本压力     可信数据采集设备(如IoT传感器)及区块链节点部署成本较高,中小能源企业可能难以承担。协鑫能科正探索通过“共享预言机”模式降低技术门槛,即多个项目共用一套数据验证基础设施。3. 市场认知局限     投资者对RWA的接受度仍需提升。陈珅建议通过“收益可视化”增强市场教育,例如在光伏RWA项目中,投资者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每度电的收益分配情况,增强参与感与信任度。 五、未来展望陈珅表示,协鑫能科将以标准化、国际化、生态化为三大核心策略推进RWA发展:标准化:持续完善新能源资产RWA技术规范,计划2025年底前覆盖风电、储能等领域;国际化:依托香港金融市场,2026年启动中东光伏RWA项目,探索与当地主权基金的合作;生态化:联合博世氢动力、中石化等企业成立“氢能产业RWA联盟”,打通跨境碳汇交易通道。随着全球首个RWA注册登记平台于2025年8月上线,以及香港、美国等监管框架的完善,RWA有望在3-5年内成为新能源领域主流融资工具。据国盛证券预测,到2030年能源RWA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美元,协鑫能科等先行者正通过技术创新与标准制定抢占战略制高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