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息差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反映了银行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之间的差额。当前,银行面临净息差收窄压力,资产端收益持续下降而负债端成本相对较高。为此,银行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调整业务来应对:调整存款业务: 下调大额存单利率:商业银行普遍下调大额存单利率,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的3年期大额存单年利率降至1.55%,1年期和2年期为1.2%。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也纷纷跟进,部分银行还对高利率产品限额购买。 优化存款期限结构:一些银行直接下架了2年期、5年期的大额存单产品,更倾向于发行中短期产品。这是因为长期限大额存单资金成本高,下架此类产品可避免利率风险,更灵活地调整负债成本,稳定净息差。 推广存款替代品:在存款利率下行和客户理财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多家银行积极推广理财产品和结构性存款作为存款替代品。这些产品收益率高于传统存款,能满足客户需求,也有助于银行降低整体负债成本。优化信贷结构:银行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增加个人消费类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科技企业贷款等领域投入。相比大企业贷款,银行对小微企业定价更有话语权,且小微企业金融需求大,结合场景应用风控较容易,信贷投放收益略高。同时,零售贷款尤其是消费类贷款利率较高,也成为很多银行发力方向。拓展中间业务:净息差持续收窄正倒逼银行将增收重心转向中间业务。近期,多家银行密集发布公告,新增或调整了涵盖资信证明、银行卡年费、ATM跨行取现、跨境理财通等领域的服务收费项目,以扩大中间业务收入,构建多元化、更具韧性的盈利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