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医院报告称猫犬咬伤、抓伤的接诊案例激增,部分医院五月接诊病例超 2000 例。 原因分析宠物自身因素: 发情期影响:夏季天气炎热,宠物进入发情期,体内激素变化导致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烦躁、易怒等情况,增加了攻击性。 寄生虫活跃:夏季是寄生虫活跃的季节,跳蚤、蜱虫等寄生虫会让宠物感到不适,从而变得烦躁不安。 高温应激:高温会使宠物体温调节困难,引发热应激和中暑,导致情绪不稳定,表现出烦躁、气喘等症状。 皮肤问题: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利于真菌繁殖,宠物易患皮肤病,皮肤瘙痒等不适会使其性情变差。人类行为因素: 衣着单薄:夏天人们穿着单薄,皮肤暴露较多,一旦被宠物抓咬,受伤程度相对更明显,且接触宠物时更容易让宠物感受到人类的体温等变化,可能引发宠物的不安。 户外活动增加:人们夏季户外活动增多,与宠物接触的机会也相应增加,同时在户外可能会遇到更多陌生的宠物,误判宠物情绪的概率也随之上升。 误判情绪:大多数情况下,动物并非主动攻击人类,而是人们在与宠物互动(如抚摸等)时,误判了宠物的情绪,从而导致被抓咬伤。 应对建议宠物主人方面: 提供舒适环境:确保宠物有凉爽、安静的生活空间,可使用空调、风扇等降温,但要注意避免温差过大,定期清洁宠物生活环境。 做好驱虫护理:定期给宠物进行体内外驱虫,预防寄生虫感染;关注宠物皮肤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治疗。 调整饮食运动:保证宠物充足饮水,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在高温时段带宠物外出运动,可选择清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候,适度运动帮助宠物释放精力。 关注情绪变化:了解宠物焦虑等情绪的信号,如过度吠叫、抓挠自己、食欲不振、躲藏、频繁舔舐等,发现后及时采取安抚措施,也可使用一些安抚产品。 定期健康检查:定期带宠物去兽医处做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公众方面: 避免随意接触:对于不熟悉的动物,包括小区内放养的猫狗以及野生动物,即使看似无害也不要随意接触。 注意看护儿童:家长要看好小朋友,孩子年纪小,互动时易惹怒小动物,且对危险信号不敏感,更易受伤。 及时处理伤口:一旦发生动物致伤,要第一时间到医疗机构处理伤口;若处于野外,需用流动的清水和肥皂(或洗衣皂、洗手液等)交替冲洗伤口 15 分钟,然后尽快就近接受正规诊治。
|
|